傳說清同治年間,一艘乘坐十七人[a]和一隻狗的船發生海難,乘客全數罹難而狗存活。後石門海岸邊居民埋葬時,狗也跳入墓穴中合葬[1][5][6]。最初這墓被當地乾華村練姓福佬客家人[b]以「十八王公」之名祭祀,隨後顯靈傳聞不斷,漸成為信仰中心[6]。對於建廟年代,學者瞿海源表示該廟可能在二戰前即已存在,但查遍地方志,卻無記載有關該廟起源的任何文字,這顯示十八王公廟發跡是後來的事[2]。
嘉義市忠義十九公廟[5]、大里七將軍廟[7]也有狗殉主的傳說。至於基隆市的海安堂有祭祀以「十八王公」為名的神像,但其中沒有犬[8]。
乾華村人相信該村於日治時代二次大戰時從未遭遇盟軍空襲,是因飛官時常聽到狗叫,心生害怕、掉頭就走[5]。
1960年代,居民在台二線旁建了座拜亭[6]。1970年代,興建核一廠時的墳墓遷移事件讓此廟名聲遠播[5]。據一名署名「深淵」的作者投稿,1972年間,他參與核電廠生水系統土木工程,某日在尖子鹿段發生一台工程車撞電線桿、另一台工程車滑落排水溝、吊車傾斜差點落海、卡特彼勒D8推土機履帶斷裂困在海邊等事件,之後又有二位監工、一位承包商盲腸炎、他自己一個月連開兩次痔疾手術,因而去祭拜十八王公[9]。後來台電出錢將廟身移到圍牆門口外,並加以擴建[10]。改採路面墊高方式代替移墓,主體墳墓轉入地下室[11]。
1975年該廟重建落成。當年辦理寺廟登記程序複雜、嚴格,主神須為省府規定47位神明之一,故廟方將副神觀世音菩薩登記為主神,廟名登記為「觀音廟」,沿襲達40-50年之久[12]。自成立管委會以來,歷屆主委都姓練[6]。
留言列表